最新新闻
联系我们
电 话:0769 82314221
传 真:0769 23360285
邮 箱:9ijfdlk@163.com
地 址:东莞市 常平镇桥沥北门工业区
凯发国际k8
当前位置: > 凯发国际k8 > >短兵叙史 短兵运动在广州兴起
本文章摘自马明达教授主编《武学探真》中的《短兵运动在广州兴起》篇幅,文章作者为蔡智忠和郭裔等两位老师。
文章内容主要叙述短兵运动在广州的兴起与发展过程,本文章分为三个小章节,分别记叙短兵运动的源起,短兵运动在广州的落地以及短兵运动兴起的社会主要价值等等,小编希望通过此文章,让更多的热爱短兵运动的爱好者或社会人士能够进一步了解短兵运动在广州兴起的发展历程。
短兵是传统武术一个重要的竞技项目,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击剑运动,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项正式的武术比赛项目,是民国十七年(1928年)第一次「国考」时才出台的,当时的名字就叫「击剑」,为区别于西洋击剑,也称为「中国式击剑」。后来,因为它具有刀剑同体的特点,技术上与西洋击剑明显不同,人们便改称为「短兵」。
根据《国术考试条例》规定,民国时期的国术考试包括有套路演练、短兵、长兵、散手、摔跤等项目,这五个项目构成了「国术」的竞技体系。运动员必须先通过拳械套路的测试,当时叫「初赛」,初赛及格后才能参加对抗性项目,可以兼项,也可以只报一项,其中套路「初赛」采用评判员打分的办法,散手、短兵、长兵、摔跤都是通过对抗性的比赛来决定胜负的。
1930年中央国术馆正式颁布了《国术考试规则》,自此以后,「国术考试」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短兵比赛也随之推广开来。那时,「国术考试」在各地的发展状况很不平衡,套路、散手、短兵、长兵、摔跤等单项的发展水平也不整齐,总的来说,套路演练的参加者最多,其次是摔跤、散手、和短兵,长兵因为受到器材的限制,始终不能广泛开展起来。一段时间里,短兵发展得相当快,不但在河北、山东、河南这样的国术大省得到广泛开展,在某些相对边远的省份也开展起来。到40年代,短兵已是人们熟悉的武术竞技项目了。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民族形式体育非常重视,对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提出了「把民族形式体育引向更健康的、人民的道路」的指导思想。1953年11月,在天津市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运动员397名,正式比赛和表演的项目多达数百种,真可谓百花齐放,盛况空前,这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史上的一件盛事。
在这次运动会上,短兵是正式项目之一。比赛是在从全国四大区选拔上来的六名运动员中进行的,实际上是名次决赛。经过激烈的循环赛,河北师范学院体育系的学生马贤达脱颖而出,以五场连胜的成绩荣获冠军。马贤达是大家所熟悉的著名武术家,出身武术名门,自幼接受过严格的格斗训练,散手、短兵、长兵以及摔跤、拳击等样样精通,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马氏武艺」的风格,显露出武学大师马凤图先生「融通兼备」的武学理念。当时刚刚二十出头的马贤达,体格强健,身手快捷,艺高胆大,所向无敌!所以,他竟以不失一剑的成绩轻摘冠军桂冠,同时还取得了散手冠军。有趣的是,他的哥哥、已故的武术家马颖达,当时是兰州西北师范学院体育系的学生,代表西北区参加短兵比赛。兄弟二人「狭路相逢,短兵相接」,哥哥败在弟弟剑下。
短兵比赛六人中马氏兄弟占了两人,这自然引起人们的注目,成为大会一个新闻亮点。当时的《新体育》杂志发表了他们兄弟对剑的照片,不久以后公演的我国第一部彩色纪录片《民族形式体育运动会》也播放了他们二人比剑的镜头,于是,马氏一门擅长短兵的名声不胫而走,很快就传遍天下。
遗憾的是自1953年以后,随着对民间武术活动的清理整顿和对武术运动技术的大幅度调整,包括短兵在内的所有武术对抗项目都被废止了。从此以后短兵销声匿迹,再也没有在中华武壇上露过面。只是在民间,在一些相对偏远的地方,有些人依然保持着对短兵的挚爱,不但私下里坚持活动,甚至还有公开表演和小型赛事。最具代表的就是西北古城兰州,在那里,直到「文革」前夕,短兵运动始终没有停止,「马氏四杰」中的马令达、马明达成为兰州短兵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一段时间里,他们周围聚集一批短兵爱好者。「文革」结束后,从1979年始,短兵和散手同时作为试验项目被推出来,当时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都组建了短兵队,曾在南昌、太原进行过公开表演。然而,散手在艰难曲折的发展中终于茁壮地成长起来,今天已经蔚为大国,成了武术竞赛的主项。不知道原因何在,短兵却在闪露了一下后就匆匆不见了,实验没有被继续下去。
短兵在广州的兴起,不能不归功于暨南大学的马明达教授,归功于这位年近六旬的著名武术家的不懈努力。
恢复短兵比赛,改革现行的武术竞赛体制,这是马教授由来已久的愿望。自1998年以来,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在尖锐批评当代武术种种弊端的同时,还一再提醒武术管理部门重新审视「国术」,从传统武术的丰富宝藏中吸取养料,从民族体育先贤的成果中寻找借鉴,增广见识,开拓思路,重新建构武术竞技体制,从而根本上解决当前武术竞技练打分难的现象。在这个大构想下,他积极主张恢复短兵和长兵比赛,在经过认真修改补充后,恢复国术竞技体系。考虑到条件相对成熟,他主张短兵可以先行一步,待以后条件成熟时再把长兵推出来,进一步完善以武术为核心的民族传统体育体系。马教授的文章在海内外引起广泛注意,引发了传统武术界的强烈共鸣。
在当代武术界,马明达教授以深厚的武学学养和治学严谨而闻名,同时,他也是一位富有创意和实干精神的武术实践家。
从1999年开始,马教授就在考虑恢复短兵比赛的问题,从多方面做准备。首先是解决器材的问题;其次是搜集有关资料并研究和制定规则;第三是大力培养教练员和运动员;这三方面差不多是同时展开的。今年春夏间,他和弟子田新军、儿子马廉祯等亲手制作的第一批短兵终于成功了,可以说广州的第一根短兵是在马教授那藏有几万册图书的书斋里诞生的,上面凝结着马教授的心血与汗水。接下来,经过不断试验,不断改良,短兵品质一步步提高,终于能够小批量制作。尽管这些短兵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材质上还须继续改进和提高,但它毕竟解决了开展这项运动的最基本的需要,甚至不仅解决了广州地区的需要,就连内地一些地方以及港、澳地区的短兵器材也都是马教授提供的。
与此同时,马教授还不辞辛苦地推广短兵技艺,从理论到技术,亲自讲授,亲自示范,常常大汗淋漓,十分辛苦。经他的努力,很短时间里就培养出一批教练员和运动员。为了系统整理短兵技术和完善短兵规则,尽快将短兵推向社会,马教授收集资料,草拟提纲,撰写了书名叫做《中国短兵》的教材。这期间,他还特地从兰州请来了三哥马令达,老弟兄俩研究技术,向初学者传授技艺,并拍摄了大量影像资料。目前书稿已基本完成,不久便可以与读者见面。
今天,在一街之隔的暨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短兵运动已经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参加者越来越多,运动水准逐步提高。校园里,短兵正在成为引人瞩目的体育器械,成为一个颇有些神秘感的体育现象。
马明达教授重振短兵的工作,一开始就得到华南师大的校领导和体育科学学院的大力支持,也得到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李杰主任的关注。最近,受李杰主任之托,管理中心训竞部副主任陈国荣研究员专程到广州考察短兵情况,10月19日,在华南师大的体育馆里,在教练员郭裔的指挥下,手持短兵的60多名男女大学生,列队进行基本步法和攻防动作的训练,运动员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时而斜劈,时而直刺;一招一势,中规中矩,显得精神饱满,气势雄浑,鲜明的武术特色令人振奋,令人欢悦。接下来,暨大几位同学表演了两场表演赛。
尽管他们接受训练的时间不长,护具也不完备,但每个人都很勇敢,打得机智、顽强。特别是女运动员潘园,她有良好的武术基础,身手敏捷,显得灵活而轻巧,几次打出好招。这是第一次纯试验性的表演赛,谈不到正规,技术水准也相当有限,但这是短兵运动停止二十多年后的第一次正式活动,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次深有意义的活动。
一年多来,在马明达教授的直接推动下,短兵运动已经发展到了广州以外的许多地方。在古城兰州,由马令达先生亲任教练的一支短兵队正在加紧训练着,有些参加者过去曾练过短兵,是通备武学弟子,以实力论,这支队伍应是目前各队中最具实力的。组队训练的还有福建集美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广州科技干部学院、广东警察学校等。澳门特区的一批通备武学爱好者,在田春阳教练指导下正在兴趣盎然地学练短兵,香港的武术爱好者也已经闻风而动,同马教授取得了联系。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短兵运动已经兴起,最近曾举行公开表演,许多观众对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佛罗里达陈式太极拳协会会长燕高飞先生是这项活动的主要推动者。燕先生曾于去年6月和今年8月两次率队来穗拜访马明达教授,除学习通备武学有关内容外,还特意学习了短兵基本技术,已经初步掌握了短兵比赛规则。
短兵运动在广州的兴起,说明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表明其有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我们在学练过程中也真切的体味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对它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只是由于这项运动已经停顿了许多年,对大多数人来说,无论其历史、技术和规则都相当陌生,一时间也难以找到相关资料,这给推广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向大家介绍有关知识,应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事情,是当务之急。最近以来,马明达教授撰写了多篇介绍短兵的文章,在宣传和倡导短兵比赛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在《积极恢复短兵比赛,改革武术竞技体制》一文中,马教授对短兵运动的基本特点有一段很好的概括,我们特引录如下帮助大家了解短兵:
“短兵最大的特点是它具有鲜明的武术特色,武术刀剑的大部分攻防技术都能在比赛中得到施展和发挥,所以竞技性很强,观实性也很强。短兵技术含量高,讲究以智取胜,以巧取胜,任何逞勇斗狠式的野蛮拼打只能使对象有机可乘,自己反要吃亏。加上特定的器械性能和防护设施,基本上不会造成伤害,相反,运动趣味相当浓郁,可以说引人入胜,参赛者往往意趣盎然。经过多半个世纪来断断续续的运动实践,短兵已形成比较成熟的规则,它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
短兵与西洋击剑和日本剑道相比,彼此风格迥然有别,不存在类同性或雷同性。我认为短兵无论在健身、实用、观赏、娱情那个方面讲,都更显丰富生动,更易于推广和普及。过去短兵只有男子参加,这与旧时代落后的体育意识有关,也受了器材条件的限制,现在看,女运动员照样可以参加,我们已做过这方面的实验,效果相当不错。因此,短兵是男女皆宜的对抗性项目。”
我们自己在学练短兵的过程中,已深深感受到它带给我们的运动乐趣,感悟到中国武术丰富的文化蕴含。以我们肤浅的体会,作为对抗性项目,短兵的激烈程度似不及散手,但它技术性强,进退攻防技法丰富,裁判好掌握。同时一个明显的优点是进攻迅度受器械份量的制约,这就减轻了打击量,基本上消除了运动创伤的可能性。所以,正如马教授所说的,短兵不但是男女咸宜的武术竞技项目,而且它对体能的要求不似散打强烈,讲究以智巧取人,所以运动寿命长,年事稍高的运动员照样可以参加,可以大显身手。
我们热诚欢迎海内外武术爱好者参加短兵运动,如有所需,不论是哪个方面,我们都乐意提供可能的帮助。
注1:参见马明达先生《应该重新审视国术》,文载《说剑丛稿》,2000 年元月,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注2:参见马明达先生《积极恢复短兵比赛 改革武术竞技体制》,文载《武林》杂志2001年第十一期